在很多工业界人士看来,核电站可能是人类工业文明中最庞大而复杂的工业系统,其涉及的设备数以万计,建设运营一座核电站需要应用到数十个专业学科的知识,即便是长年累月致力于核电站研究、建设、运营的核电行业专家,也不敢轻言“全都懂”。这意味着设计一个新的核电型号,要从设计源头开始正向设计一座核电站,需要一个庞大的科研体系做支撑,需要雄厚的核电建设运营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实践保障。
从引进国外技术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到华龙一号诞生,三十多年来,中广核人一直坚持开展核电技术攻关和创新,持续的科研投入使中广核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近十年来不间断的核电建设和三十年来优秀的核电站运营水平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经验积累,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广核自主研发三代核电技术的基础。
积小流以成江海
从M310到CPR1000、CPR1000+,再到ACPR1000,中广核人在核电站设计、建设和运营上经历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可以自行开展单项技术创新的过程。岭澳一期采用“翻版+改进”方式建造,相比大亚湾核电站,其进行了37项重大技术改进;岭澳二期采用的CPR1000技术在岭澳一期基础上,又进行了16项重大安全改进;此后的CPR1000+、ACPR1000技术又分别进行了28项、31项安全技术改进。上述改进中包括了核电站压力容器、安全壳设计寿命延长、长换料周期技术方案、主控室改进等重大技术创新。正是这些单项技术创新的点滴积累,为后来自主研发三代核电技术积累了经验。
“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投入超百亿
中广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累计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5%,为企业科技研发打造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广核持续打造国家级、集团级、成员公司3 级研发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已形成8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集团级研发中心。中广核依托深圳龙岗产业基地,建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热工水力与安全研究实验室,拥有了如大型水力学实验装置、大型热工水力综合试验装置、IVR实验装置等一系列大型试验研究装置,为核电型号独立研发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
此外,中广核还在科研人才培养上下足了功夫。中广核内部设立人才成长计划,强化内部培训,打通了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形成了技术人才系列。截至2014 年底,中广核拥有一支超过5500人的科研队伍,其中包括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3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这些科研人才为华龙一号的研发提供了人才保障,据统计,中广核科研队伍中有超过3000人参与华龙一号的研发和设计工作。
华龙一号研发促科研实力再上台阶
华龙一号研发之前,中广核一直在一些专项技术和领域开展研发工作,没有形成从顶层策划开始的、跨多专业多领域协同研发的能力。从华龙一号研发开始,中广核从研发的顶层策划、工作组织、经费投入、过程控制、质量把控、内外协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全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华龙一号研发的参与单位和专业众多,涵盖了研究院、工程公司、运营公司、苏州院、广利核等一系列核电领域的专业化公司,囊括了堆工、燃料等四十多个专业的协同工作,是中广核核电技术能力的集中汇演。
研发过程中,从顶层策划到具体实施,理顺了各个专业领域的设计逻辑和工作接口,发挥了各个单位的技术优势,融合了中广核在各个领域的经验反馈,真正形成了正向的设计逻辑体系和方法,全面提升了中广核各专业领域的技术协同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提升了中广核在核电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后续科研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